岳麓山居图
近段日子,学画画的愿望与去年想学古琴一样浓烈。每次前往岳麓山,我都会产生些许冲动,双手情不自禁地跳舞。
大抵是每个人的心里都矗立着一座山,那多半是故乡的风景,不是神山却胜似神山。可我很放心地相信,但凡到过岳麓山的人,但凡知晓那么一点中国历史的人,但凡有一点文化情结的人,都会与长沙人一样,把它永久地珍藏在心底。
作为赫赫有名的一处风景名胜,岳麓山当然有景可看,说它一步一景也不为夸张。倘若你是从东大门上山,则多自然之景;从南大门上山呢,则多人文之景。山中景色,百看不厌,常看常新,给人以致远的,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给人以默默的思索。
刘禹锡的那个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最适合岳麓山不过。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岳麓山不是以仙为名,恰恰是以一大批人为名,以一座书院为名。
上山,都要从岳麓书院门口经过。几乎每一次,我都要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那副对联前驻足片刻,都要在马上引颈而望书院之大观。那片安详而沉静的建筑群,像一位端坐在椅子上的大贤,让人不近而敬。远远一望,就知道不可等闲视之。在那种鲜有的沉稳里,自有一种大气象,有一种大气度,有一种大情怀。
我还常常流连忘返于山麓间那些朴素而的墓园。山间墓园之多,出乎人的意料;墓园的主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辛亥烈士,更是出乎人的意料。漫步在这座青山里,不时便有一座墓碑与你不期而遇。上山下山的岔道口的牌,也多是标识某某之墓。黄兴、蔡锷、陈天华、姚宏业、蒋翊武、禹之谟……都长眠于此。尽管我已将那些墓碑旁的介绍文字看了多遍,但就是忍不住一看再看,要将他们短暂而不朽的一生铭记于心。记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名字和生平事迹,更需记住的,是他们为了追求人之与、为了实现民族之国之富强而不惜献身的。
在山上,偶然看见一句诗:青山有幸埋忠骨。写得真好。山间墓园,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值得牢记的历史。
在岳麓山之巅,有一座极目山庄,据说在此望到的风景最好,极目楚天舒么。但我还是习惯于在山巅的马边,凭栏远眺。
千里湘江如奔驰的马匹,从南岳衡山之侧远远地飞驰而来,又从岳麓山之侧向北而去,汇洞庭,入长江。茂密青山隐去了江上涛声,却掩不住那种大江自南而北的气象,江中的橘子洲,在山巅亦清晰可辨;也掩不住一座城市的气象,在树林的掩映里,大半个长沙城尽收眼底。
眼底的湘江,百舸争流;眼底的长沙,气势磅礴。据长沙的朋友讲,十年前的河西还是一片农村,现在呢,已堪称长沙的浦东了。
倘若说诗意的橘子洲是一艘快艇,那么,整个长沙城就是一艘巨型航母了。它们都在另外一条河流里向前奔跑。把目光再放得高远些,则可望见湖南更为辽阔的山河。
这些年,我一直在湖南的各地游走。即使是在僻远之地,也可以见到不少很好看的小镇以及民居。人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怕是30年前连做梦都想不到的。只是我还有一点小小的担忧,物质生活富有了,生活是否也相应的富有了?
我想,长眠山中的那些先烈,也在清冽的江风里,感受到了他们曾经为之奋斗的这个国家的种种变化。
岳麓山为衡山余脉,它们的地理也是一致的。衡山之脚,有石鼓书院;岳麓之脚,有岳麓书院。它们气脉相通,前呼后应,横贯南北。
去年,我想学古琴,是想去石鼓山弹那首著名的曲子《潇湘水云》;现在,我想学画画,是想在窗前为岳麓山画一张画:青山之脚,有一座古老的庭院,有一条古老的大江,江中有一个古老的小洲,还有一座小城。
你或许不知道,我在客居的小楼里,只要站临窗子,眼前就是一幅上好的画。
□向迅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