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夏季旅游> 文章内容

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 长沙岳麓书院自助游攻略(全文

※发布时间:2019/2/26 17:46:0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如果你看过秋雨先生那篇著名《千年庭院》话,你就会为这样一段文字所:“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攻略)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试、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庭院,能为古老的中国(攻略)文学史提供那么多不朽的篇章?究章是怎样的一个学府,能培养出那么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学士、大文豪、家、思想家、哲学家……?

  这次到湖南长沙(机票) ,得以有机会参观了这所位于的湘江(攻略)西岸岳麓山下的这座千年学府。一跨入书院大门,你马上就会被它那古朴而清新的所吸引。“整齐严肃”的讲堂与“鸢飞鱼跃”的园林构成了一副对比鲜明而又浑然一体的情趣画面。从雅致、端肃的建筑群落中,仿佛看到士人的严谨和闲适的读书氛围,欣赏到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

  由于社会动荡,朝廷更迭,书院曾无数被战火摧毁,其中被兵火大面积摧毁和大规模的重建就有七次。但为何至今还健在呢?作家秋雨曾言到:“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上,躲在坟里,躲在不为注意的秘处。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不会是纯粹的遗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全国政协副、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周叔弦也曾撰书到:“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大意是:书院因岳麓山而命名,岳麓山又因书院而昌盛,千年学府由古而来;岳麓人才因理学而立足于社会,理学又因岳麓人才而得以传扬,一代风流人物直到今天还被人们。从岳麓书院的摧毁与重建中可以看出书院在漫长的发展中所承受的和富强的人文,它虽经历了千年的沧桑而始终“活着”,没有变成一具死的“标本”,就在于一千多年来书院文化的层层聚累和在的中汲取书院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流传千古的文人士子的思想精髓。

  每每品味书院里一块匾额,一条碑文、一副对联、一句诗词时,你依稀看到一代又一代哲学家前呼后拥地向我们走来,而每个哲学家又着各自不同的背景。当你站在朱熹亲笔手书的“诗碑”旁,欣赏他那俊秀的书法和吟咏他那哲意深厚的诗句时,你仿佛回到了八百多年前,看到了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那一次著名的会讲,朱熹和张拭正在为那精深的太极、,仁等哲学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湖湘正环坐聆听,思考“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的太极之体如何奥妙;当你向对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的“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匾额时,你会发现这隐藏在绿云深处的书院,竞是几千年正统文化传递的驿站。在魏源人“师夷长持以制夷”的爱国情怀里,你可以发现岳麓书院文化;从“中兴将相”曾国潘、左棠、胡林翼等南征北伐、兴办洋务、以推护纲常伦理的苦心中,也可以发现岳麓书院文化;从唐才常的推崇实学、谭嗣同的《仁学》里,同样会感受到岳麓书院文化的历史影响。不仅如此,我们还可看到毛青年时代寓居半学斋中,当时该校校长手谕的校训“实事求是”对他今后思想形成产生的影响是何等重要。

  也许是人杰地灵的原由吧,此时环顾四周,发现附近曲廊亭阁、阶台小径、古木花树下均有三三两两湖南大学的学生在此捧手低读,两眼不离书本,两耳不闻外声。来往的游人、纷沓的脚步似乎不复存在,真正是那种身处闹市而身心俱定的心灵上的。这种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现实生活的纷扰已使我们越来越远离了对知识静学、静思的,留下的只是每天慌乱和急待的浮躁,就像被搅动的一潭清水,一片浑浊。而进入岳麓书院后,你会发现这千年文化滋润蕴藉下的学府,好似千年古井中取出的一盆凉水,从你的头上浇下,使你立刻就下来,不得不去思考学习些什么……

  踏访岳麓书院,使我们不仅感了千代流传的中华文化的人文,同时也使我们在这雅静优美的庭院中得到了一丝心灵的洗涤。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5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单位,现为岳麓山风景区重要观光点。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一千余年来,这所誉满的著名学府,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千年学府,弦歌不绝”,至今书院仍作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

  岳麓书院为国家AAAA旅游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为国家AAAA旅游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下。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清代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复。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上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一些毁于战火岳麓书院后花园的建筑得到了。岳麓书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以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就亲赐“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汉书·司马迁传》,意为岳麓书院被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邹鲁,礼门义圣贤心”。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毁于抗战,现匾为原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楚图南补书。“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御赐,它是对岳麓书院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我国书院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史料,在今天仍有意义。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对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周昭怡1983年书。屏壁背面刻有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现存建筑位于讲堂左侧。原名成德堂,亦为书院讲堂,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湘水校经堂,设于今船山祠处,并亲题门额。湘水校经堂在岳麓书院内办学前后共45年,清光绪元年(1875)从岳麓书院迁到城南天心阁附近。原堂址改建为船山祠,并将吴荣光亲题的“湘水校经堂”堂额留于明德堂以作纪念。

  藏书楼是体现我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我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文庙位于书院左侧,自成院落。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分组成,岳麓书院祀孔子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改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1624),正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专祀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始建于六君子堂,二十五年(公元1820)迁于今址,祠内悬有“超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原《濂溪祠记》碑,仍留于今六君子堂内。

  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元延祐元年(1314)建诸贤祠于讲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明弘治七年(1494),始建于讲堂后,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布政使觉罗敦福重建于今址。

  专祀程颢(1032-1082,字伯淳,洛阳人)、程颐(1033-1107,字正淑,程颢之弟)。程颢、程颐均为北宋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曾问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明天启四年(1642),推官林正亨,改名“四箴亭”,自此专祀二程。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迁建于今址。亭内现存清刻程氏《视》、《听》、《言》、《动》四箴碑。

  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此后多次迁移,又屡有所毁。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于今址。三间硬山建筑,与崇道祠连成一片。祠内嵌有《改建六君子堂碑记》,所祭祀的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分别为: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

  专祀明末著名学者王夫之。祠庙原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创建的湘水校经堂。光绪元年(1875)湘水校经堂迁往河东办学,于是辟为船山祠。祠前悬有清代岳麓书院著名学者、外交大臣郭嵩焘所撰对联。

  麓山寺碑亭位于园林南侧。明成化五年(1469)知府钱澍始建。现存建筑为1962年重建。“麓山寺碑”四字为近人黎泽泰于1962年书。亭内就是著名的“麓山寺碑”。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碑,由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碑侧碑阴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

  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栻“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

  岳麓书院办学千年,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碑刻。碑廊中即嵌立历代遗碑13方及新制的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刻27方。在这些碑刻中,朱熹手书的“道中庸”、“极高明”等碑,是书院的重要遗存。

  自卑亭位于书院东面200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郡丞赵宁在旁建自卑亭,供行人歇足之用。嘉庆十七年(1812)院长袁名曜改建于中,时扩建马于亭侧,形成现存格局。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建造。“自卑亭”三字为清代山长车万育题书。亭内嵌有《自卑亭记》等碑刻。

  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书院园林内,与百泉轩隔池相望。轩内现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该碑字迹为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另有李肖聃《跋》、李况松《跋》、章《记》、黄曾甫《时务轩记》等碑刻。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朱熹题额。明代王守仁有“振衣直上赫曦台”诗句。台后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建前亭于院前,又改名前台。道光元年(1821),为存故迹,山长欧阳厚均改前台名为“赫曦台”。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寿”二字,台的顶部雕饰有图、蝙蝠、寿字图案。

  位船山祠右。南宋乾道元年(1165),安抚使刘珙始建,取名“山斋”,供山长(院长)居住。张栻主教时朱熹来访,曾寓居此屋,两人作同题诗《山斋》。南宋后期,山斋被战火所毁。清道光二十年(1840),山长欧阳厚均重建,题额“山斋旧址”。

  岳麓书院创建之前,东晋荆江州刺史陶侃(259-334)任驻长沙,勤慎吏职之余,常乘舟过渡到岳麓山游览,并在山中建庵读书,性情,因庵前遍种杉树,人称杉庵。清道光十八年(1838),其、岳麓书院著名学生、两江总督陶澍,为纪念先祖开创岳麓文教之功,特重建“陶桓公杉庵”,摹刻家藏宋拓本《麓山寺碑》嵌于庵内。2001年修复杉庵于文庙后,将陶刻《麓山寺碑》又移嵌庵内。

  岳麓书院即位于岳麓山风景区内东侧,不可避免的岳麓山自然也要成为旅程重要的一部分。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系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位于古城长沙湘江两岸,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自然动植物以及文化古迹、近代名人墓葬、纪念遗址等组成,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已的景区有麓山景区、橘子洲头景区。其中麓山景区系核心景区,景区内有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新学会景点等。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茫茫原野,东瞰滔滔湘流,玉屏、天马、凤凰、橘洲横秀于前,桃花、绿蛾竟翠与后,金盆、金牛、云母、圭峰拱持左右,静如龙蛇逶迤,动如骏马奋蹄,凌空俯视如一微缩盆景,测视远观如一天然屏壁。可谓天工造物,奇景,长沙之大观。

  岳麓山荟萃了湘楚文化的精华,名胜古迹众多,集儒释道为一体,圣迹遍布且植物资源丰富。白鹤泉、禹王碑、舍利塔、飞来石、自来钟、穿石坡等皆分布在山林岳壑之间;山中现有植物174科559属977种,其中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均系千年古树,老干虬枝,苍劲挺拔,高耸入云。枫梓、松栗,虬枝曲干,蓊郁青葱;山涧泉流终年不涸,颇有清幽之感。每到秋冬之交,红枫丛林尽染,红桔满挂枝头,麓山更加艳丽。

  长沙的民用机场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黄花国际机场位于长沙市区往东的长沙县黄花镇,距离市区约22公里,有机场高速和长永高速直达。

  机场大巴:机场大巴、黄花机场-民航大酒店,停靠高桥南大门、民航大酒店(火车站旁边)。运营时间:首班7:45,末班最后一个航班到达时间。其他班次间隔时间不超过20分钟。

  2、黄花机场-汽车南站,停靠武广长沙南站、汽车南站。运营时间:首班7:40;第二班9:00;末班18:00,其他班次间隔30分钟.

  3、黄花机场-贺龙体育场(火炬塔),停靠贺龙体育场(大蓉和酒店)。运营时间:首班9:00,末班23:00,其他班次间隔1小时。

  出租车:从机场到长沙市中心的打车费在100元左右,在民航大酒店门口有拼客的出租车,只要20元,走机场高速。

  公交:114公交,火车站-黄花机场,营运时间为06:30-18:30,发车间隔8分钟,行程26.6公里,单程时间65分钟。

  特别提示:公交车前往机场非常不方便,需要转好几趟车,耗费几个小时。如果在火车站的线车直达黄花机场,但时间很长。前往距离火车站不远的民航大酒店(位于五一)乘坐机场大巴。

  长沙火车站处于市中心区,位于主干道武夷大道的东部起始端,交通便利。长沙是全国交通枢纽,京广铁经株洲东连浙赣线,西接湘黔线;省内的石长铁与枝柳线连接,每天发出或途经的有近百列客车,通达全国各大、中城市。火车站友谊阿波罗商业广场南边专门开有发往株洲、湘潭的市际班车,每15分钟一趟,票价分别为16.5元和15.5元。

  长沙公交通四通八达。至深圳的107国道、厦门至成都的319国道以及106国道都在长沙交汇,有东、西、南和长株潭四个主要的汽车站。

  1、长沙汽车东站,主要发往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河南、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广东、贵州、四川、云南等全国14个省。

  电线、长沙汽车西站,主要发往省内益阳地区、常德地区、娄底地区、怀化地区、张家界地区、湘西地区、岳阳地区、株洲湘潭地区、邵阳地区以及省外部分班线

  从长沙火车站乘旅游一、立珊专线到岳麓山南站下,向右步行至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沿标即到。

  特别提示:长沙公交车的价格是1元。湖南这边基本不收硬币,自己多备点纸币的一块钱。公交车基本都能到想去的景点,但前提是,必须要受得了长沙况,堵车那是屡见不鲜。

  另外也可乘出租车去岳麓书院,长沙市出租车白天起步价为1公里3元,3公里内实行分段计费:1至1.5公里4元,1.5至2公里5元,2至2.5公里6元,2.5至3公里7元。3公里以上按每公里1.8元收费。

  特别提示:长沙的出租车司机比较挑剔,碰到距离太近或者线经过拥堵的市区时,被拒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长沙是黑车满街飞。长沙的况在早上七点前比较流畅。

  岳麓书院所在的岳麓山景区位于长沙市区,吃住行都很方便,可以选择在长沙市内住宿。个人推荐住宿长沙星城青旅,从旅舍所在地出发打的士到岳麓山只需要约10元,另外乘公交车的话,从旅舍所在太平街往北300米至五一大道上五一广场站乘坐旅1、旅3区间线等公交车至长沙市四医院站下车,旁边即岳麓山景区大门,15分钟左右就能到,也很方便。

  推荐理由:长沙星城国际青年旅舍坐落于具有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太平古街上,与2000年前西汉杰出家、文学家贾谊的故居隔墙而邻。附近有著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岳麓山及橘子洲头、黄兴南商业步行街、五一大道、云集长沙各类特色小吃的南门口。每周六晚亦可步行3分钟至湘江风光带观看焰火耀星城的璀璨。

  推荐理由:步行街店位于长沙市天心区黄兴南商业步行街274号爱群大厦4—8楼,处于长沙五一商圈钻石地段。沃尔玛、平和堂商厦、王府井百货近在咫尺。西行五分钟便是湘江风光带,毗邻著名的民俗古城—太平街、坡子街、火和贾谊故居。距离火车站4公里,黄花机场20公里。

  湘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油重色浓突出,尤以酸、辣、香、鲜、腊见长。长沙是湘菜的中心,是全国闻名的美食之城。长沙人爱吃、会吃是出了名的。如果你来一趟长沙,只是吃吃火、尝尝臭豆腐,就以为吃到了长沙最好吃、最有特色的菜,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长沙的小吃数不胜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长沙可以说是吃货的天堂。除了长沙的各色小吃,地道的湘菜也是不容错过的,大家都说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湘菜可以说是辣味十足,鲜香味美。

  长沙比较著名的风味湘菜主要有麻辣子鸡、三层套鸡、长沙麻仁香酥鸭、花菇无黄蛋、口蘑汤泡肚、发丝百页、腊味合蒸等。在浏阳河边一些农民开的餐馆里,可以吃到口味淳朴的“乡里菜”,平日城里吃不到的红薯粑粑、红薯梗、芋头梗等粗粮在这里都可以品尝到。

  作为一条商业老街,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它从形成发展到盛极一时跟周边水航运的便利是密不可分的。当年坡子街位于街西端湘江边的小西门码头是一个药材、布匹等诸多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渐渐地街上的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进而拉动了这带金融业的发展。现如今的坡子街被打造成长沙市以火为龙头的美食一条街。

  在这条街上,从南到北,依次特色化地排列着川湘特色相融的大蓉和,家常湘菜风味的友友饭店,湘菜乡土味浓厚的蓉泰酒楼,以乌龟甲鱼为主打菜档次较高的青莲酒家,以瓦缸系列菜为特色的潭州瓦缸饭庄,以经营平价、湘味海鲜为特色的徐记海鲜酒楼,以乡村风味为特色的旺府。每家酒楼饭庄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湘江风光带分布有秦皇食府、好食上、七彩江南、毛家饭店、徐记海鲜等中高档酒店;老街鱼嘴巴、涂记小杯茶、九子跳跳蛙等长沙风味夜宵排档。在此用餐有两大好处,一是进出方便,二是美。

  岳麓书院的面积并不大,来往的游人更多是出于对这座屹立千年的古老书院的来此参观凭吊,来参观岳麓书院的诸多古迹建筑和历史遗存,简言之,来岳麓书院更多是一种文化的心灵的体验。因此长沙的岳麓书院作为湖南的一个文化象征,也愈加为人熟知和向往。

  岳麓书院细细参观一遭也只需不到半天时间,书院所在的岳麓山风景区也很值得去游览,岳麓山风景区的核心区就位于书院后方,山上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十分精彩,大多数景点都不收门票,整个岳麓山风景区的游玩可以轻松打发出一天的时间,另外橘子洲头风景区就在岳麓山风景区东侧的,也是整个行程不可错过的一点。当然了,如果是远途而来长沙,长沙市内橘子洲,天心阁,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都是相当精彩的长沙景区,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情况安排行程。

  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大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2、岳麓书院大门门厅楹联:

  注:马积高、曾晓浒题岳麓书院大门。马积高(1925——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曾晓浒(1938——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因革:因,继承。革,革新。毛蔡:即、蔡和森。

  注:程颂万题岳麓书院二门。程颂万(1865——1932)湖南宁乡人,字子大、鹿川,号十发。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善书法,长于篆、隶、楷。著有《程典》等。纳于大麓: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藏之名山:语出《史记·泰史公自序》:“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意为岳麓书院被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此联语集句自然,贴切生动。是岳麓书院名家云集、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知府王秉始改建二门,后屡修缮。1868年(清同治七年)大修。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1985年根据日本友人提供之照片资料复原重建。中三间开三门,石料门框,左右各一间过道,通往左有斋舍。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

  注:清代山长罗典撰。罗典(1719--1808)清乾隆四十七年至嘉庆十三年(1782--1808),连任岳麓书院山长二十七年。此联原挂大门前方石柱上,原件早失,1985年集欧阳询字重刻,改挂二门门厅。大泽: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虎”。比喻此地多生非常之物。“邹鲁”是孟子、孔子的出生地,指文教兴盛之地。“礼门之”见于《孟子·万章下》:夫义也,夫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出入是门也。

  注:近代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集联,宾步程(1879——1942),初期湖南工专校长。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上联出自《论语·卫灵公》,下联出自韩愈《进学解》

  注:大学教授张岱年撰书。张岱年(1909年—— )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1982年1l月,出席全国王船山学术思想期间,应邀参加湖南大学召开的书院研究座谈会时撰书此联。

  注:冯友兰(l895一1990)曾任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982年5月撰书此联题于讲堂。

  注:当代陈荣捷题讲堂。陈荣捷,美籍华人,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汉学家。1983年8月,专程从美国来岳麓书院参观时撰书此联。池:指岳麓书院门前之饮马池。两贤:指朱熹、张拭。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为书院之中心场所。后因嵌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大字石刻,故又称“忠孝廉节堂”。历代多次毁兴,现存建筑系清康熙间重建基础上经同治七年大修之遗构。为五间单檐歇山。前出轩廊九间,系乾隆时山长罗典增建。

  注:当代周叔弢题讲堂。周叔韬(1891——1984)原名暹,安徽东至人。爱国实业家,曾任中央人民财经委员,全国政协副,全国常务委员,著有《周叔韬遗札》。 1982年5月,应请撰书此联。

  注:清代旷敏本题讲堂。旷敏本(1699——1782)乾隆十九年(1754)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并撰书此联。原件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83年由颜家龙补书重刻。上联治学者应明辩,淡于利害关系,努力攀登知识的高峰,自会朗月清风,自会派生的本原。下联围绕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学子应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寻得归宿。此联构思精辟,用语巧妙,读来韵味悠长。

  注:佚名题教学斋。鸿鹄:鸟名,即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蠹虫:又名蠹鱼,有银白色细鳞,故名,蛀蚀衣服书籍之小虫。教学斋:位于讲堂前庭右侧,宋代朱洞始建时“斋序”之一。与“半学斋”同为诸生作习、住宿之区。经历代多次灾毁,屡有变化更名。“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清同治七年(1868)大修扩建,曾有正谊斋三十间,明道斋三十间。1903年书院改学堂时,改为“新式”教学用房,易名学斋,后名教学斋。古代书院各间斋房之用具有床、箱架、方桌、条桌各一,板凳四。各斋有厨房、澡堂各一间,厕屋五格。抗日时期,全被日机炸毁。战后修复前列。1985年,在原基础上重建。前、后列各十三间,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分别用于研究室及陈列、教学活动。

  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注:佚名题半学斋。1986年10月,湖南大学岳阳校友会惠赠。弦歌:语出《论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古代生徒读书,常以琴瑟伴奏而歌,后以此称学校的教学。

  半学斋:位于书院讲堂前庭左侧,宋代创建的“斋序”之一,历代屡有改建更名。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前部改建监院二进,各三间,由派官员监督管理书院事务。同治七年(1868)书院大修,曾有进德斋二十四间,居业斋三十间。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制为学堂时,改为“新式”建筑,形成现存格局,曾为教师住宿、办公之用易名半学斋。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机炸毁,战后按原址修复,1985年。前列部分改建为单檐单廊硬山十三间建筑,用作研究室,后列单檐前后廊硬山十六间建筑,经加固翻修后作为岳麓书院一湖南大学简史陈列室和、蔡和森活动纪念室。1916一1919年、蔡和森等同志曾多次寓居于此,从事探讨体会社会、组织勤工俭学、发动等活动,因此,这里又是一处纪念地。

  地人之谓才。注:清代左辅题赫曦台。左辅(1751——1833)。此联是题朱熹的赫曦台。朱熹注释《中庸》:生而安行者,知也;学而利行者,仁也;困而勉行者,勇也。下联语出《易.系辞下》:有焉,有地道焉,有焉,兼三材地方两之。此联引用前人之文凝练为句,借以激励学子奋发努力,自强不息,知天悉地,博古通今。

  注:【前门】:古代书院设牌楼于江岸,或称外门、山门,久废。1985年,修复院前围墙时,为便于管理,增设前门于院前,与赫曦台相连系,既富空间变化,又存前门之意。为单檐硬山三间建筑。当代虞愚题外门。虞愚(1909——1989)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 1982年11月,出席在衡阳举行的王船山学术思想期间撰书此联。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 “割地建屋”,建起了“以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的手迹。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殉国。元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1314年(延元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1368年(至正十八年)毁于战火。

  明初,朱元璋奉行“以为先,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1469年(成化五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1494年(弘治七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师王守仁来岳麓。王守仁及其在岳麓书院的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导致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

  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政策。1652年(顺治九年)曾调令:“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实谈废业。”然已经实行了数百年的书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修复书院的呼声日趋强烈。就在顺治帝诏令各地“不许别创书院”的当年,湖南巡抚彭禹峰就聘请长沙府攸县县学生刘自主持岳麓教事,并未受到处罚。

  随着的日益巩固,顺治末年对书院的政策开始松弛,康熙、雍正年间进而实行支持和鼓励政策。1668年(康熙七年),巡抚周召南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1674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刚刚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兴即毁。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期间罗典、欧阳厚均各主院27年,创建和恢复书院古迹数十处。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湖南书院教学之风。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1868年(同治七年)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清末,岳麓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图书,进行了教学。

  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创立,1899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迁入。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第2页)。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师的全部校产和一部分教师。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校舍为二院。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被国民教育部确立为国立湖南大学。

  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修复。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被撤消。在湖南大学旧址上,以原湖南大学土木系和基础教育部为基础,合并其他一些大学的相关院系,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扩充后更名湖南工学院,195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湖南工学院恢复为湖南大学,增设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1981年,岳麓书院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86年10月,在历经5年大修后,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参观。湖南大学先后在此成立文化研究所和下属学院(名即为岳麓书院),招收历史、哲学等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生。

  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纵观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返归前来,“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明清至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社会,余秋雨对此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胡大时:湖湘学派奠基人胡宏的儿子,张轼门生中的首领。吴猎:敷文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刘坤一:湘军重要首领,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刘蓉:湘军重要首领,陕西巡抚。

  范源濂:北洋教育总长,师范大学首任校长。程潜:湖南省、湖南省省长、全国副委员长。

  中国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但是究竟哪四所书院可以称得上“四大”,则各有各的见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四大书院”说法的是南宋著名诗人、参知政事(宰相)范成大,他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不久后,理学家吕祖谦也提出了“院”的称呼,但是跟范成大不同的是,他眼中的“四大”是指河南嵩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和江西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且有“海内书院第一之称”。位于江西省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星子县白鹿镇境内),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山环水合,幽静清邃,为中国重点文物单位。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应院(睢阳书院)应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商丘县城南。因为商丘在唐供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应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

  徂徕书院遗址位于中国泰安市徂徕山之北,今天这个地方被称为书坊。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学者石介在家服丧期间,创建徂徕书院。其旁有读易堂,石介门人姜潜,跟随孙复、石介学习《春秋左传》、《易经》。南宋宰相范成大《骖鸾录》首举徂徕书院,在历史上,范成大最早的提出了古代四大书院之说:“诸郡未命教时,天下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说法,即起源于此。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曾言:“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在古代,泰山徂徕书院,曾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石鼓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石鼓区,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书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合江亭、禹碑亭、敬业堂、棂星门、朱陵洞等。蒸水出环其右,湘水挹其左,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浩浩荡荡直下洞庭。而石鼓正当其中,横截江流,秦然若素。“衡州八景”有“石鼓江山锦绣华”、“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三景集聚于此。

  dvdes-688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