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夏季旅游> 文章内容

最后栖身于岳麓山的为什么是他们

※发布时间:2020-4-23 22:05:5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说起岳麓山,常有“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史”或“一座岳麓山,半部辛亥史”的说法。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岳麓山的墓葬。其中,被列入各级不可移动文物的,就有近80座。

  湖南自古以来,“侠骨众多”,但岳麓山只有一座,“山地有限”,不是所有人物都可以最后栖身于岳麓山。那为什么最后栖身岳麓山的是他们?撰文/本报记者刘建勇

  岳麓山公园管理处文物管理科的胡滔滔,常年“巡山”,是对岳麓山的大小墓葬最为熟悉的一个。4月9日,他介绍说,岳麓山的“半部近代史”或“半部史”,应该发源于禹之谟主持的对陈天华和姚宏业二烈士的安葬。

  陈天华和姚宏业都是著名的辛亥志士,两人都留学日本,都选择投水的方式壮烈殉国,且殉国前都留下了振聋发聩的。

  禹之谟等人领导公葬陈天华和姚宏业的事件,后来被认为是一次外争国权、内争的爱国,也是同盟会成立后在国内的最早的有影响的一次。

  1906年6月8日(农历闰四月十七日)的《申报》第4版,以“湘省巨绅阻葬烈士之风潮”报道了这一事件。报道说:“新化陈天华益阳姚宏业两烈士灵柩现已载运回里,湘省各学堂学生遂于上月二十七日在左文襄祠举行大会,本月初一日合葬于岳麓山前,送殡者约有数千人。葬后有湘省巨绅多人迭次谒见抚院,面陈岳麓山向例不准安葬坟茔,往年有岳麓书院山长罗慎斋前辈暨湘乡曾文正公曾经奏请入葬,均为本省士绅,现在陈姚两留学生竟敢公然入葬,并未知照地方绅董,殊属藐玩谬妄,应请从严究惩、迁葬……”

  这个报道透露出的信息显示,岳麓山是“向例不准安葬坟茔”的,在这之前,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字慎斋)和曾国藩要葬岳麓山,都被本省的士绅给了;士绅们对陈天华和姚宏业的入葬岳麓山,感到非常愤慨,要求“从严究惩、迁葬”。

  “天华何如人,岳麓何如地”,士绅代表认为陈天华不配葬在岳麓山,特向湖南巡抚庞鸿书表示。这样的,禹之谟和同盟会会员覃振等人在决定把陈姚二人葬在岳麓山时有料到,但为了“以彰义烈”,还是决定不更改葬地,禹之谟拔刀向天:“求一抔土葬烈士,于巡抚何?”因为禹之谟等人的,陈姚二烈士还是在岳麓山葬下了。下葬当天,数千学生从朱张渡、小西门两处过湘江前往岳麓山,送葬队伍绵亘十余里,“观者倾城塞”,从长沙城向西望去,“全山为之缟素”。

  从6月8日到8月10日,申报对陈天华、姚宏业的墓葬风波先后报道了八次。根据后续报道,当时有要求陈姚二人的墓在当年的6月28日迁葬,但,最终因为学生的,迁葬的事不了了之。

  最后一次,是报道禹之谟。1907年,禹之谟在靖州西门外被。他的遗体被运回今双峰青树坪老家。他后的第5年,1912年,元年,黄兴呈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追赠禹之谟“陆军左将军”的称号,并请示将他的遗骸公葬岳麓山。在湖南都督谭延闿的主持下,同年11月15日,禹之谟也迁葬到了岳麓山。

  禹之谟孙子禹靖寰、禹坚白在《追忆我们的祖父——禹之谟》一文中,记录了禹之谟次子禹宜三(当时仅12岁)的回忆:“会后,接着发引,灵车向岳麓山进发,黄兴执绋前导。在行进中,照了张大照片,一个大胖子走在前头,就是黄兴……”

  又过了5年,曾给禹之谟执绋的黄兴,以国葬礼下葬于岳麓山。而在黄兴下葬前3天,蔡锷也以国葬礼下葬岳麓山。

  黄兴和蔡锷逝世后,各方纷纷要求为黄、蔡二公举行国葬,并制定国葬条例;在国葬黄、蔡的案提出后,迅速起草了《国葬条例》并交付审查、表决。1916年12月18日,《国葬法》作为法律,由总统黎元洪公布生效。

  1917年4月12日,长沙大雨,但仍有数千人送葬,以至于送葬者的伞都无法撑开。中华正、副大总统,全国、粤汉铁局、研究会、中国大学等单位,都派出了代表送葬。蔡锷的这次国葬,是辛亥以来的第一次国葬。

  蔡锷、黄兴的国葬,虽然时间上有先后,实际上是一起筹备的。根据1917年2月11日的《新闻报》报道,蔡锷的墓地定好后,蔡锷的遗属没有别的意见,但黄兴的墓地,因为黄兴遗属的意见,最终敲定则经历了一番曲折。

  根据报道,最开始,黄兴的墓地也是选择岳麓山,但因已有焦达峰、陈作新、禹之谟等“伟人”葬此,“坟冢累累”,当地居民不甚乐意;黄一欧也对葬其父于岳麓山持,曾往湘潭昭山黄氏祖山勘察墓地,但其家族又不赞成,“系族间祖山,似属家葬名义”,觉得葬在祖山就不像是国葬;接着又提出葬北门外的陈家垅,有人表示反对,说陈家垅“地势低陷,又恐日后”。选择来选择去,终无妥当地点,最后要人发话,“黄公葬地将来仍是麓山,舍此别无他处”。这样,最终选定岳麓山万寿寺(今无)后山是黄兴墓地,万寿寺前山是蔡锷墓地。万寿寺的左、右、前、后,分别出现了焦达峰、陈作新、蔡锷、黄兴四座近代名人墓冢。

  根据《新闻报》1917年4月4日的报道,为方便灵柩和送葬人员上山,蔡锷和黄兴的营葬事务所决定开辟一条长约十里、宽约二丈的上山马,起自湘江河岸牌楼口,绕出清风峡外,止于响鼓岭;同时又添修了码头。

  同时,为过江的顺利,营葬事务所决定“委派姜济寰、杨子卿等八人,在大西门外水码头设立黄、蔡国葬渡河筹备处,呈请军、民两署,饬令水警厅预备舢板船一百只,民划二百只,及榷运局缉私船二十只”;黄、蔡灵柩“均由小西门渡河,借用华昌公司拖轮乘载,另用湖南银行轮船拖绕猴子石,经过水陆洲,直达对河牌楼口起坡到山”;各送葬人员渡河船只,借湖南第一纺纱厂小轮拖送。

  在蔡锷、黄兴的墓决定葬在岳麓山之前,湖南省长兼督军谭延闿了一个叫柳人环的烈士在岳麓山的入葬。1917年3月5日长沙的《大公报》报道了这事:“广东卢汉生昨向省长谭延闿呈称烈士柳人环为国捐躯,独葬北地,殊堪,敬请援照陈、刘烈士先例,将该烈士遗榇安葬于岳麓山爱晚亭下;谭省长答复称“查岳麓山名胜之地,湘省实首义之区,侠骨众多,山地有限,以黄、蔡二公曾受国葬荣典,均未指葬该处,其他烈士,更未便率予准葬,妨碍古迹”。

  蔡锷、黄兴先后葬下后,“为表尊荣而兴瞻仰”,谭延闿发布了“非奉有国葬明令者,不能进葬岳麓山”的命令。

  1937年,抗战爆发后,14岁的赵新那和他父亲赵元任、母亲杨步伟、姐姐及两个妹妹,逃难到了长沙。落脚铁佛东街后不久,赵元任即带着他的女儿们和好友李济一家坐船过江,去看望前一年葬在岳麓山的丁文江。

  赵新那现在就住在离丁文江墓很近的中南大学。虽然因为腿脚不便,已有多年没去给她的丁伯伯扫墓了,但她很清楚地记得,她和父亲第一次去祭扫丁文江的情境。例如,她还记得,同行的,还有她称为老太爷的李济的父亲。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李济是人类学家、中国现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他们去看望的丁文江,则被认为是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按现在的话说,都是大V。

  赵新那记得,她的父亲曾跟她说起过丁文江的死因。说丁文江当时是在湘潭的谭家山煤矿考察,因为天冷,烤火取暖,结果煤气中毒。本来已经抢救过来了,但人工呼吸的时候又有感染,送到湘雅医院抢救,最终没有抢救过来。

  1936年1月5日,丁文江在长沙的湘雅医院去世后,他的夫人史久元正准备将他的遗体运回江苏,当时湖南省何键也把轮船安排好了。这时,丁文江的一些朋友记起,丁文江两年前曾有交代,他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

  1935年,丁文江到湖南,有两个目的。目的一,是给当时的粤汉铁考察煤的供应;另一个目的,是给准备南迁的大学物色新的校址——当时的中日关系,让国民的教育部有了给大学等知名大学物色后备校园的打算。

  1936年2月,大学校长梅贻琦与工学院院长顾毓琇等赴湖南,与湖南省何键商洽大学分校的事情。洽谈的结果,是先设立农业研究所,然后再设立大学的农学院。校址设在何键拨付的左家垅一带的岳麓山脚的一百多亩地上。

  大学农学院的地拨付好后,有传把丁文江葬在农学院旁的一块地,1936年4月12日在长沙出版的《国民日报》报道了这一说法:“地质学者丁文江先生葬地已勘定岳麓山大学分校农学院旁地基一块,准备即日安葬。其家族拟备价向购买。昨闻因丁先生乃著名学者,为示优异起见,对于该地,作为赠送,免予备价。”

  这个消息传开后,时任湖南省教育厅长的朱经农干脆把丁文江安葬在农学院内,他的理由是丁文江到湖南来,本来就是给大学选备用校址,现在不幸在湖南去世,理应葬在新校址内以便永久纪念,为此,他给丁文江的好友胡适写信:“岳麓山风景不坏,营葬亦相宜。校内有一科学之坟,可引起青年人之景仰,增加研究科学之兴趣。”

  1936年初到1950年代初,岳麓山响鼓岭坡下到原左家垅老街,都是大学的校产。因为该区域属于大学,抗战胜利后,毕业于大学的宁乡籍远征军将领齐学启将军,从缅甸迁回长沙后,也是葬在该区域的今中南大学云麓山庄后面的山脚。

  齐学启将军公葬岳麓山,是1947年的春夏之交。下葬那天,安排长沙的大中学校的学生去送葬。齐学启将军的养子齐云记得,送葬的队伍很长,“这边到岳麓山后山墓地,那边还在过河”。

  岳麓山公园管理处文物管理科的胡滔滔介绍,历史上的岳麓山,地域范围不一,“岳麓山原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分属不同的机构、部门、单位和个人,所以现在山中有不同时期、不同机构、不同姓氏埋下的界桩”。谭延闿发布的“非奉有国葬明令者,不能进葬岳麓山”的命令,及此前清末没有、但有成规的禁葬,很可能只在一定的界桩界定的范围内。界桩之外,则由各机构、部门、单位和个人自治。

  胡滔滔举例说,上世纪30年代,大学在岳麓山下买了土地建校,其校区界桩已“钉”到了岳麓山云麓宫下方百多米处。今穿石坡湖上方的教育公墓区域,便是大学为让其附属的中学立稳长沙,而划出来给湖南省教育界做公墓的,明德中学创始人、曾担任过湖南大学校长的胡元倓便是葬在教育公墓的。

  胡滔滔介绍,岳麓山为纪念1989年去世的萧劲光将军而建的铜像广场经常被很多人误以为是萧劲光墓。岳麓山最后一次公葬,是2009年陈明仁的骨灰从八宝山迁出,归葬湖南,“但是他不是无缘无故葬在岳麓山的,他是有个前提的,他是和他的前妻谢芳如合葬”。1950年4月,陈明仁的前妻谢芳如在长沙因病去世,陈明仁把她安葬在岳麓山东面的山腰上。

  龙均甫的生卒年月不详,他是长沙巨族,西园龙氏家族从攸县来到长沙的第一人。他的后人有曾担任刑部右侍郎、内阁学士的龙湛霖;有曾任湖南民政长、西巡按使、湖南支部评、代省长的龙璋;有被谭延闿任命为湖南交通司司长、明德中学和湖南图书馆主要创建人之一的龙绂瑞等。

  龙均甫墓原是道光年间的传统墓葬,初年,他的后人在墓前方加了一座四柱三间的牌坊,墓后加了方尖石碑一个。石碑上刻有由胡元倓撰写的龙均甫生前主要事迹。

  从初年拍摄到的一张龙均甫墓的老照片看到,这个主要位于赫石坡区域内的墓,规制宏大,有远近两个石牌坊。远处的石牌坊在二里半,上世纪50年代,湖南师范学院把该牌坊改做了校门。近处的牌坊靠近龙均甫墓的主体,该牌坊和墓的主体不知道什么时候均被。现在,这座位于赫石坡七十三军抗敌阵亡将士墓的附属建筑归宿亭东十余米处的岳麓山最大私家墓葬,掩于高大的树木中间,如果不细心,走过了,都不会知道脚下曾是一座古墓。周公解梦 梦见洗头羊毛机器https://www.china.cn/p4p/60611.html

  

关键词:岳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