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岳麓山虽然作为一个著名的风景区,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重视岳麓山的建设和管理,筹备成立公园建设委员会、造林办、护林委员会等,并派员进驻岳麓山,组织领导全山造林工作,并划定了范围。
1957年1月15日,岳麓山成立了正式管理机构:岳麓山管理所。同年更名为岳麓山园林管理所。1963年更名为岳麓山公园管理处,沿用至今。其隶属几经变更,如今归属岳麓区领导。
公园之初,以增植树林,开辟游道,修葺古迹,开发新景点为主,着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园林生产是公园当时的主业,如种植油茶、环太平洋 彩蛋茶叶、橘树等,虽然对外,吸引大量的游客,但并没有收取门票。
1985年5月1日,经长沙市物价局批准,岳麓山公园开始收取进山门票,票价0.05元/人(次),1986年8月5日,经长沙市物价局批准,调整公园进山门票为0.10元/人(次)。除进山门票外,还收取汽车上山门票和黄兴墓庐、蔡锷墓庐门票。因为当时汽车不普及,上山的车辆并不多,除以上几种收门票外,景区内因不定期举办一些展览活动,还另设小门票。
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与今天旅游门券动辄十几元、几十元、上百元的票价相比,20世纪60-80年代的游览门券竟会以几分为票价。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中,物价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当年,全国的景区、公园门票价格都不高,如知名度较高的大雁塔门票价格只有2分钱,少林寺只有3分钱,天坛门票只有5分钱,河南省博物馆门票5分钱,故宫门票1角钱。几分钱在今天非常不起眼,但在当年是什么价值可举例比照。当年2分钱可以买一盒火柴,5分钱可以买一支绿豆冰棍。由此可知,当年游览公园、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对百姓而言票价相当低廉。由于票价低,当年门券上仅印文字,没有图案,绝大多数使用薄白纸,粉底印刷,而且绝大多数的门券的票幅很小,为的是尽量节省用纸。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公园一直“以园林为主,园林结合生产”的方针,旅游服务项目很少,只有一些从事饮食、旅游工艺品、清茶、、儿童游艺场等项目,另外在原黄兴墓庐加工棕编工艺品,并负责收取麓山寺门票。麓山寺当时仅存建筑只有阁,在1985年收归长沙市佛教协会管理前曾是岳麓山公园的苗圃、盆景园,1978年,管理处修缮好阁之后,还在阁内举办岳麓山文物图片展览,并收取门票。
从1985年到1987年,除饮食外,旅游服务项目的利润只有11.4万元,门票所占比重并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岳麓山的进山门票价格也随之有所调整,取消了小门票,只统一收取进山门票,由4角、2元、6元、10元、12元、15元递增。旅游业的火爆、登山健身的热起,岳麓山门票收入大幅增加,门票收入成为岳麓山的经济收入支柱。
同时,随着旅游服务的完善,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券种,比如:进山年票、观光车票、索道票、滑道票、保险票、鸟语林门票、电子门票、登山健身卡等。
为方便长期或经常来游览的客人,景区还专门制作了年票(卡)和月票,给予游客很大的经济优惠和方便,要求贴上使用者照片,印有使用时限和一些具体要求。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对门票的审美要求逐步加强,门票不仅仅具有凭证这种单一的功能,开始向求美、求新和系列化发展。图案由简单到繁丽,由粗糙到精美,制作精良的门票既是参观游览的凭证,同时又给人游览之余留下美的感受,乃至值得收集珍藏。
2009年6月1日,麓山景区取消门票。后来,除了不隶属景区管理的岳麓书院外,麓山寺、云麓宫也相继取消了门票。那曾经的上百万张、千万张的岳麓山门票由游客带向天南海北、五湖四海,如缤纷落英入大海,不见了踪影。也许,有心人将其收藏,与那万山红遍的景色一起收藏在人生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