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岳麓山是湖湘文化传承史和中国近代史上的耀眼坐标。如今,湖南22所高校聚集在此,30余万名青年大学生求学于此。
近年来,长沙岳麓区依托区域德育资源和高校智力优势,建成291个区校共建,打造实践育人新载体,刷新大学生观与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化零为整,加以指导,使得大学生教育走出课本、校园,与社会共建人生架构。
在社区学会判断
社区是距离高校最近的基层土壤,中南网在岳麓区,社区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一站。桔子洲街堂坡社区的90后社区助理彭晶说:“理论教育是必要的,但通过实践去检验书本上的理论更重要。”谈起琐碎的社区基层工作,同为社区助理的贺莎颇有同感:“好的品质要靠自己去体验养成,从自己做起,正能量。”
式校园使得学生和社区有着天然的亲近,社区也乐于吸引大学生来锻炼:咸嘉湖街道近3年来招收大学生社区助理超过40人,桔子洲街堂坡社区每年都为大学生提供11个固定岗位和数百流动岗位,观沙岭街道“天天助理”组成的5支志愿服务队常年服务于社区的大街小巷……
社区实践需求大,对接效率需要提升。岳麓区文明办主任唐南沙说,我们要每一个自愿参与的大学生都联系得上,上得了岗。
目前,岳麓区在区校共建信息平台上共计公布787个社区助理实习岗位供大学生报名,300多名街镇干部变身实践联系人,与高校直接沟通洽谈。
机制机会。当下,在实践中学会判断已成为大学生们的必修课。
湖南师范大学杨思宇同学是仲裁庭的评议员,她说:“仲裁,让我们从实践中甄别好坏,在这个评判的全新平台里,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湖南师范大学谷贞同学说:“不只是书中理论,更是从生活实践中得来,仲裁的经历我换位思考发现问题,不对错。”
仲裁庭成立一年来,共有来自湖南师大、湖南商学院的6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调查取证、法律咨询、当庭等各个环节。他们依靠的“柔韧约束力”规范法律辐射不到的“空白地带”。
大学生社区实践只是区校共建第一步。岳麓区通过建立区校高地工作联席会议、互聘德育专家、重大事项通报等制度,有序引导,科学配置,已建成爱国教育、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新创业、文化交流、网络净化等6大类别291个区校共建。
榜样之树不断生长
10月22日上午,岳麓区坪塘街道新合村桐冲组,全国模范廖月娥的家,来了两名大三学生——黄雨帆和尤晓波。她们很早就了解了廖月娥的事迹,特意来廖大姐家学习。
成为“全国模范”后,廖月娥以宣讲团身份给湖南各高校学子讲课,传递榜样力量。廖月娥敬老院日前正式启用,成为岳麓区大学生“孝文化”德育实践。
中南大学舞蹈教师郭贝贝也是学生的榜样。
在教学一线多年,每年,郭贝贝都会把自己的作品拿到社区义务展演。她还经常拉着学生们一起义演,她说:“我告诉我的学生,你们都不是天之骄子,要从象牙塔走出来,对社会有所贡献。”
大学生欧阳瑞芷的母亲看了郭贝贝的节目后,执意让她转学到中南大学跟着郭贝贝学舞蹈。欧阳瑞芷说:“跟贝贝老师久了,自然学到她的品质,毕业了我还会和她一起义演。”
在岳麓区,像郭贝贝团队这样的文化志愿者共有3000多人。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陈刚认为,艺术家与人民产生共鸣,多交流,艺术就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陈刚师生公益音乐会”已成为他义演事业的支点。
大学生“艺术家们”在基层采风,他们把演出的所见所想写进歌里,还有人计划把中国传统诗词写成歌曲。高校文化逐渐融入普通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