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作者:不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中医学经典著作之首。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系统创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牢固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共162篇,约15万字。两千多年来,正是在《内经》所的理论原理、思维方式以及运用技能等的指导下,中医学才得以不断地发展。因此,《内经》不仅被历代医家为“医家之”“至道之”,时至今日仍是学习中医学的必修之书。
小儿药证直诀 作者:钱乙
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古有《黄帝内经》,未有详细记载小儿的病证,始有《颅囟经》专门记载儿科,但小儿临床诊治应用仍有许多的不完善,直到北宋钱乙,第一位儿科学专家,他的学术由阎孝忠整理成书,成就了现存最早的汉医儿科学著作。本书总结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灵活地将脏腑辩证应用于儿科,提出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辩证纲领;辨证论治中将望诊作为儿科这门“哑科”的重点,对“面上证”等有详细阐述;治疗方面,基于儿科五脏辩证体系,创立了一系列的新方,对于后世的儿科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本书是儿科医生的基本入门手册。
《脾胃论》 作者:金·李杲(东垣)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基础上,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论述脾胃与元气的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的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的影响,阐明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观点,是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全书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上、中、下三卷。书中对于饮食劳倦等因素引起的脾胃病,提出“甘温除大热”的理论,创立了“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脉经》 作者:王叔和
切脉是中医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脉经》,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本书首次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同时该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重要文献资料收集保存。《脉经》不仅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外影响也极大。日本古代医学教育就把《脉经》作为必修课程。
秉正堂中医门诊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