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协调推进促共享绿色发展增幸福 近年来,滁州贯彻落实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统筹城乡、区
近年来,滁州贯彻落实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乡村,开展绿色滁州行动,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使发展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打开了一串串“幸福密码”,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社会发展加快、人均收入增多、分配更加公平、公共服务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跃升……2014年,央视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3-2014》报告排出中国幸福城市二十强,滁州市跻身其中,位列第17位。省社科院公布2015年“安徽各地幸福指数榜”,滁州排名第七。
不仅如此,在人均道面积、人均公用设施面积和每万人社区公共设施拥有量方面,滁州均排在全省第一位,燃气普及率和用水普及率分别排名全省第二名和第三名,这五大指标极大地提升了滁州人的幸福指数。滁州政务服务中心在省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工作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名。根据2017年上半年全省人民群众安全感和队伍满意度调查情况通报,滁州市安全感和满意度两项指数跃居全省“双第一”,与2016年度相比分别前进12个位次和2个位次。
近年来,滁州市累计实施重大民生工程47项,财政性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十一五”末的76.1%提高到“十二五”末的8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开展产业扶贫2.2万户,落实就业扶贫8625人,落实教育扶贫7538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等制度,困难群体帮扶体系更加健全。大力改善人居,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8.1万套,农村危房竣工7.4万户。大力发展均衡教育,先后建成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市及各县市区高中新校区和实验小学、丰山实验学校等一批新学校,完成126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启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五年行动,重点实施市县十大文化场馆建设和年度10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10个市民文化乐园、10个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四个十”项目。重点实施的文艺创作“十个一”项目,涌现出歌舞话剧《走出阴霾迎霞光》、黄梅戏《朱元璋》、电视剧《烽火线》、歌曲《圆梦滁州》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力作,《中国农民歌会》在滁州六度唱响。
在滁州市定远县连江镇李集村香菇种植大棚中,几位贫困村民正在采摘香菇,脸上绽放着丰收的喜悦:“今年香菇长势很好,估计能挣一万多块,而且我们还学到了香菇种植技术,以后还能自己单干! ”
真正拔掉穷根,产业扶贫是根本之策。滁州市变“输血”为“造血”,扎实推进55个贫困村“一村一品”项目,市委、市每月召开一次产业扶贫现场会,各县(市、区)跟进出台产业帮扶政策。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能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牵引作用下,滁州探索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安排贫困户就业”“贫困户抱团成立合作社”“贫困户托管给合作社”等产业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市2.2万贫困户发展各种产业,其中,今年预脱贫户发展特色种养业10171户;建设贫困户户用光伏电站3026个,123个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全覆盖。全市共授信贫困户19519户,已为3594户发放贷款1.24亿元,有效帮助贫困户解决了创业资金问题。
为强化保障,滁州市委1号文件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的实施意见,对照省“1+20+4”脱贫攻坚系列文件,制定了“1+36”政策配套文件,形成了脱贫攻坚政策“组合拳”。在资金上,省市县共计安排财政专项资金3.6亿元,其中,省级9157万元、市级7421万元、县级1.98亿元。全市共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8亿元。印发《滁州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滁州市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确保扶贫资金每一分都用在贫困群众身上。
除此之外,滁州市脱贫攻坚十大工程齐头并进,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劳务培训13个,实现转移就业7332人;为6487名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676.03万元;全市农村低保由2640元提高到3240元,确保今年预脱贫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困线标准;开展“百企帮百村”和扶贫日活动,实现146个企业帮扶116个村,帮扶投入资金5426万元。
“中国农歌会”从滁州全国,唱出了九亿农民金秋丰收的喜悦,唱出了劳动者们的与梦想。明天,第六届中国农歌会将在滁州市体育馆举行,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农民歌手将登上属于他们的舞台,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农民昂扬向上的面貌。
据了解,今年中国农民歌会将以“希望的田野――新成就,新征程,新希望”为主题,采取“1+X”的形式,由1场主题演出和4项系列活动组成,其中包括农村题材现代戏展演、农民书画作品展、民间剪纸艺术展、送戏进万村联动演出等一系列活动。系列活动将选调安徽青阳、萧县,陕西户县、安塞,上海金山,江西永丰,江苏邳县(邳州)、六合等地农民书画家作品200件左右,并邀请10位农民书画家现场创作、展示。同时,结合送戏进万村工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在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已建成的348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织集中送戏进村活动。
作为一项专为农民打造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国农民歌会始终唱农民、唱农村、农民唱、大家唱的原则,突出群众参与广泛性,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歌王、草根歌手,唱出新时期中国农民的豪情壮志和风貌,展示农民之乐,乡村之美。
目前,中国农民歌会已经获批成为安徽省保留举办的三大重大节庆活动项目之一,成为发源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的国家级公共文化品牌,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喜爱。 2010年,中国农民歌会荣获中国社会文化最高――第十五届 “群星”,2012年,中国农民歌会获得第四届国家文化部创新特等。
城中水,水绕城;城中绿,绿绕城……行走在滁州的大街小巷,仿佛置身于皖南水乡。近年来,滁州市以“打造山水特色鲜明、生态优美、宜居宜旅宜业的山水画卷新滁州”为目标,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打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样板”。
以“绿色发展”引领城市建设,滁州市大手笔勾勒了生机蓬勃、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 2016年全市共完成新造林18.3万亩,占省计划16.77万亩的109%,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501个,目前总数达1770个。全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5年来,全市累计造林140万亩,是前20年造林的总和。全市建成集中连片枫树林、榉树林、樱桃园等特色园182个,经果林、木本油料林、苗木花卉、生物质能源林、特色经济林快速增长,森工企业、森林旅游人家发展迅速。
绿色滁州行动初具成效。从2011年开展“绿色滁州行动”以来,全市共实施绿化项目480余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400余万平方米,提升绿地600余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同时,全市成功创建5个省级森林城市、39个省级森林城镇、209个省级森林村庄、586.9公里省级森林长廊示范段,新增城市绿化226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46平方米,大幅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此外,滁州市还全面推行城乡整治,后的小街小巷、老旧小区展露新颜,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越来越完善,农村环卫通过市场化真正实现乡村美丽。
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滁州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七大产业。近海汽车、长久汽车、瑞能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落地,滁州智能家电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产值411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3。2016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38.5亿元,同比增长22.3%。
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为还滁城百姓头顶一片“滁州蓝”,滁州市将大气污染治理纳入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效能考核范围,制定了《滁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计划》,2016年谋划实施重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1129个,目前已全部完成,空气质量总体达到良好水平。
绿色生活新。滁州市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成为安徽省第二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今年1月18日,成功发售全国交通一“亭城通”卡,实现与全国110座城市互刷。 200多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174个,投放自行车4270辆,售卡23000多张,年骑行量达226万多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