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长沙教育> 文章内容

不把中职当高中背后的中国基础教育导向问题

※发布时间:2020-7-23 3:56:5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在贫困农村)63%的孩子一天高中也没上过”,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问题学者、发展经济学家罗斯高(Scott Rozelle)先生在一次学术中的提法。最近几天,他这次的文本和视频在中国的网络上广受关注。

  本来我认为,对这一“事实”,多数是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虽然我国农村孩子上高中的情况比城市要差,但近年来,国家实施农村学生免费上中等职业技术(中职)学校、中职学生可获得两年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农村孩子上高中的比例大为提高,甚至可以说,中国大多农村地区,农村孩子只要愿意上高中,都可以上。因此,对“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也没上过”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多数不会感冒。

  可现实却是,很多人都相信“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也没读过”,而且认为罗斯高先生的调查反映了我国农村教育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结合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对农村教育的了解,写了一篇分析文章。其中提到,2010年我国高中毛入学率即达到82.5%,就是城市高中入学率达到100%,农村高中毛入学率也绝不会低于60%,只有个别特困县的高中毛入学率低于50%。

  但是文章发表之后,仍旧有很多人,包括我朋友圈的朋友(有些还是教育工作者),认为“63%农村孩子一天高中也没上过”这个结论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一位朋友留言问:“上海高中入学率只有50%多吧?”另一位学校校长说:“天津市普通高中的录取比例一般在51%~53%的样子!有将近一半的初三毕业生要读中专或者中技,或者上班!”还有网友跟帖:“我觉得美国教授说的贴近现实,我们这里有36%的农村学生能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就不错了!”

  这些留言、跟帖说明同一个问题:他们都把高中理解为普通高中,而把中职、技校、职高排除在高中之外。也就是说,他们理解的高中入学率,并非国家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所统计的高中入学率,而是普通高中入学率。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那么多人会认同罗斯高先生的了。虽然罗斯高先生谈的高中是包括中职、技校的,可自动将其理解为普通高中。而按照普通高中的概念,我国全国的普通高中入学率(适龄学生有多少进入普通高中)2016年约为52%,农村普通高中入学率大概35%左右,这正和“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也没上过”对上。

  这种对高中的理解,对发展我国高中教育以及整体基础教育,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是,国家将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职与普高均衡发展(规模大致相当),可是,老百姓普遍只关注普通高中教育,对中职教育不感兴趣。因此,即便实现高中100%的入学率,在老百姓心目中,读高中的学生也只有50%多。

  这反过来又会影响高中的普及:既然读中职不是读高中,那为什么要读?读中职有何意义?这是我国普及高中教育的最点。

  针对农村孩子高中入学率低的问题,罗斯高先生提出的方案是,关注0至3岁幼儿教育,重视幼儿早期智力发育和营养。这一也被部分人觉得是一个好的思。而这也是基于对高中的认识就是“普通高中”。因为,如果考虑的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入学率,那这一思是存在问题的。

  上普通高中和上高中,在我国,是有很大不同的。目前,随着高中教育普及,学生上中职,基本不用考(考也不需要很高的分数),而上普通高中,尤其是好高中,则面临很大竞争。从各地的中考升学率看,普高的招生规模比中职略高,但只有50%多的初中毕业生进普高。这一录取比例比高考升学率低得多得多:我国大学录取率已经超过75%。因此有很多家长认为,中考竞争比高考竞争激烈。

  对于罗斯高先生的,有人质疑:叫妈妈回家,就能让孩子考上高中吗?很显然,这里的高中,不是职高,而是普通高中。进一步说,罗斯高先生的立论,也基于是读普通高中。因为其是根据上普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意愿来分析早期教育对学生影响的。一个孩子接受的早期教育好,学习成绩提高,会有更大希望考进普通高中。这符合的判断。

  然而,这只能解决家庭如何帮助孩子上普通高中的问题(我国义务教育的家庭教育焦虑都与要让孩子进好高中密切相关),而不是解决高中入学率问题。高中入学率问题,和上普通高中是完全不同两个问题。

  在我国,高中入学率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考上高中,而是孩子读不读高中。因为初中毕业后,是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学生上中职、技校、职高的。有中职学校上,却不愿意上,这是普及高中教育的根本问题。

  从每个家庭角度看,关注上普高是正常的。但研究中国高中教育问题,尤其是如何普及高中教育,关注怎样考普高,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现实非常明确,假如国家确定发展高中教育的战略是普高和中职1:1比例,那么,只想读普高而不愿上中职学校的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实现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因此,罗斯高先生的研究令人困惑,他的目标是普及高中教育(认为劳动力人口中的高中人口比例将影响到一个国家是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但用的却是如何上普高的思。

  值得注意的是,经检索,“63%”这一数据,其实出自罗斯高先生参与撰写的《中国农村中学辍学调查》一文(刊于2016年第2期《中国》)。这一调查显示:基于八次大规模调研收集的来自四个省262个农村初中24931名农村中学生的数据,以及与52名样本地区的农村学生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初中累积平均辍学率:17.6%~31%;入读高中的率4.2%~7.4%;入读职业中学的率:29%~32%。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累计辍学率高达63%。

  根据这一调查,我国农村学生初中辍学率最高达31%,初中毕业后有69%的进高中,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中有4.2%-7.4%的,而读职业中学的学生中有29%-32%的。这和国家统计的农村高中入学率其实差不多,而不是“63%的农村学生一天高中也没有上过”。那么,罗斯高先生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一种可能是把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的比例作为没有上过上高中的比例。也有可能是的口误。

  这还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上述调查显示,入读职业中学的学生率为29%-32%。可罗斯高的团队对这一率似乎并不特别关注,而仍关注上普高。因为如果关注高中普及率,必定关注中职率,而中职率,与0至3岁教育并无多大关系。因为,0至3岁幼儿教育再好,按照中国的高中教育格局,也都会有一半左右学生读中职。所以,必须首先解决中职率问题。

  中职不受待见,是我国普及高中教育必须的问题。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7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其中明确,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当时就有不少解读为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教育部门还专门做出解释,明确普及高中教育包括职业教育。

  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我国部门采取了诸多措施,包括设立中职国家助学金、实施免费政策,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后逐步扩大,涵盖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8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实现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招生规模1:1,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37.01万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12.11万人。但这并不是学生(家长)选择普高和中职的结果,而是国家明确,要按1:1来安排中职招生计划。

  一是中职教育及毕业生社会地位低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我国部门反复强调,要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要形成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但社会以及中职教师、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都比较低,中职在一些地方还被认为是“差生才接受的教育”,即便中职免费,学生也宁愿上收费的普高,中职免费政策也被质疑没有多大效果。

  为提高职业教育地位,我国教育部门还着手改变职业教育“断头”的问题,给中职学生、高职学生进一步深造的空间,诸如实行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即中职教育与应用本科贯通,中职生直升本科院校就读)培养。可这走得还是学历线,并没有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反而让职业教育的教育导向从就业变为了追求学历。

  二是中职办学质量不高、缺乏特色,甚至在功利化办学的影响下,一些中职学校“普高化”即举行普高教育,以满足学生参加高考的需要。有的中职学校“空心化”,办学者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输送到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以顶岗实习为名牟利。此即广泛关注的中职“学生工”现象。

  在部农村,有的职业学校是以免费上学、读书有工资、毕业后“包就业”来吸引农村学生的。可是,学生发现,所谓的读书有工资其实是到企业干民工的活,但直接去当民工收入还更高,反而是被学校派去“顶岗实习”的话,收入还被学校拿走一部分。所谓的“包就业”,就是毕业后继续当农民工。这种中职教育,根本就没有给学生什么教育,反而严重中职形象,也影响到我国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结果是,低端的劳动力维持了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这样,上中职普遍不被人认为是上高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近年来,中职教育呈现萎缩之势。2016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93.34万人,比上年减少7.9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49%。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99.01万人,比上年减少57.6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28%。出现这种萎缩局面,主要原因是,随着适龄生源减少,一些地方压缩中职招生,增加普高招生。这也被认为是老百姓扩大普高招生规模的呼声。

  目前,对于中职的未来发展,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是维持普高、中职发展格局,主要花精力解决中职的质量和特色问题。对这一意见,社会的反应并不积极。普遍认为中职低人一等的局面在我国的升学评价体系下短期内很难有改观。要实现中职和普高的平等发展,就必须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类型,我国的教育管理、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何洁门照艳全集取消学校的等级身份,消除社会的学历歧视。

  另一种意见是取消中职教育,都办普通高中。这种意见得到不少家长支持,认为既然大家都不欢迎中职,有的中职学校也没有给学生多少教育,那还继续维持中职和普高平分天下的格局干啥,不如就全部办普通高中,学生读完普通高中后再自主选择考什么大学。当然,这一意见也有反对者,认为这不利于人才的精准培养,教育的结构和社会的人才需求之间会失衡,国外如、新加坡就在初中毕业后分流,分流效果也很好。

  第三种意见是,取消普职分离的做法,实现普职融合,即所有高中都办为既有普高学术课程,又有中职技能课程的综合高中,学生可自主选择上普高课程和技职课程。这样既可避免中考过早分流,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再培养职业兴趣,也可丰富高中课程体系。

  我赞成普职融合发展高中教育的思,即把目前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建为综合高中。从国外中职教育的情况看,当前采取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居多。比如,美国和都设立综合高中,美国于1917年推出《史密斯-休斯法》(Smith-Hughes Act),确立了以综合中学为主要力量、普职融合的中等教育体系。在,综合高中通常开设160~170门左右的课程,其中有大约六七十门技职课程,比如木工、烹饪。英国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把中学分为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三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制定了《综合中学设置促进法》,此后综合中学快速发展。虽然近年来英国也在对综合中学普职融合的方式进行修正,但综合中学还是中学的主流。

  我国普及高中教育的攻坚行动计划也提到要建立综合高中,但这一综合高中概念和英美的综合高中还不同,基本上属于中职普高化,即开设普高课程,学生可以参加高考。真正的综合高中,是所有高中,比如上海的上海中学、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都开设技职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但建立这样的综合高中,需要相应的升学评价制度,必须实行大学自主招生,即每所大学的专业根据自身人才培养要求,对学生提出相应成绩要求,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术课程和技职课程,并以课程成绩去申请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职业学院(我国的地方本科院校都属于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社区学院。

  不然,在单一的升学评价体系之下,学生即便上的是综合高中,但还是会集中选择学术性课程,而且,由于要按学生的成绩从高到低排序进行评价,成绩排在靠后者照样会觉得自己没有发展前途,而选择放弃读高中。

  美国、、英国的综合高中能举办成功,就在于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同时综合性大学、职业学院、社区学院并无由部门划定的等级身份,各类院校之间还有学分互认、转学制度。这是我国在推进教育和发展时,需要借鉴的方面。

  从全世界范围看,农村教育都很受关注。罗斯高先生关注中国农村教育问题,也有深意。但是,要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必须找到真实的病因,否则可能会贻误问题的解决。

  我国社会普遍不把中职当高中,这还不是农村高中入学率低、农村学生中职率高的根源,根源是,我国农村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一样,长期实行的是升学教育模式。有人对我国存在新的“读书无用论”不理解,比如,也有92%的农村家长希望孩子考大学,怎么会读书无用呢?问题是,希望孩子考大学,就等于觉得读书有用吗?那是升学有用,而非读书有用。当孩子的初中成绩不理想,考不上普高时,有的家长就会认为上大学无望而不让孩子再读。

  可以说,我国农村教育的资源配置、学校办学,都基本围绕升学模式展开,这导致了学前教育的薄弱、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农村“差生”现象、初中辍学率回潮、职业教育不受待见等一系列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地方官员关注教育,重点关注的还是普通高中,因为普通高中的高考升学率是地方认为的最大教育政绩。沿着重视普通高中教育的思,就会看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分化”图景(如下图所示):

  在初中阶段,有部分同学因为成绩差,升入普通高中无望,加上初中学习难度加大,而不愿意学习,学校、老师对这部分学生,从以前希望他们不要掉队,到转而放弃,或者直接告诉他们今后上中职。报道显示,每年都有农村学校老师要求学生不参加中考,而直接去读中职(这样既完成中职招生,又提高本校的中考普高升学率)。这是对初中“差生”实施的边缘化举措。这些遭到边缘化对待的学生,有的在初一、初二就选择辍学去打工,学校也没有任何动力把他们找回来完成义务教育,而是以他们到城市去读书了为由推卸责任;有些 则成为问题学生,农村学校校园事件高发,与此密切相关。

  可成对照的是,那些有希望考上普高(今后进大学)的学生又面临应试压力,有一定条件的家长会想办法送孩子到城里的学校读书,甚至有家长直接放弃工作去城市陪读(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没人管是另外一幅景象)。家长也一直给孩子施压:不考上一本就没有出和希望。简单来说,我国农村初中的学生,要么教育的应试化,要么被边缘化。

  这也进一步影响到农村小学的办学。过去近二十年来,我国农村的撤点并校问题十分严重。地方撤点并校的理由是,农村生源减少,应让孩子到城市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撤点并校带来一系列后遗症,包括农村孩子上学成本增加、交通安全隐患严重、城市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有的农村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因本来的成绩就不好,而选择放弃学业、辍学。

  针对这些问题,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叫停盲目撤点并校,要求各地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可是,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2.98万所,比上年减少1.32万所,其中,全国共有小学17.76万所,比上年减少1.29万所。与学校数减少可成对照的是,小学招生1752.47万人,比上年增加23.42万人;在校生9913.01万人,比上年增加220.83万人。

  也就是说,我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在增加,但小学数量在减少,仅2016年就减少1.29万所。平均每天减少35所。也就是说,义务教育学校数还是减少如此之多,令人怀疑盲目的撤点并校是否得到了有效遏制。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是地方基于升学导向举办义务教育。因为对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来说,撤点并校产生的辍学问题,对升学业绩不会有多大影响;“大班额”也不会影响地方教育,因为“差”的学生可以进中职。至于农村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很低(国家制订的目标是到2020年,部农村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为非义务教育,所以投入不够。这当然是一方面原因,可是,同样义务教育,为何普通高中教育,地方却很重视呢?

  关于我国的农村教育,很多都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提高农村学生升学竞争力的角度看,这样的是没有问题的。还有人把农村地区出现“读书无用论”,归为大学生就业难(读大学回报率低)。但是,这解决不了农村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因为不管怎样提高个体的能力,最终能考上大学的都只是少数,考上好大学的会更少。从升学视角来寻找农村教育的答案,是无解的。不少教育公益机构也发现,花再多精力投入农村小学,仍有部分学生在初中辍学。

  我国农村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问题,正是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社会公益机构也重视农村教育的背景下出现的。这就令人不得不思考农村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了。甚至也正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都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农村孩子在城市入学、参加中高考才长期困惑我国基础教育。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升学教育模式。农村孩子在城市参加中考,将影响当地孩子升普高,所以我国有的地方异地中考,明确参加考试者只能上中职,不能进普高。异地高考的,矛盾也集中在高考升学上。

  只有转变农村教育以及我国基础教育整体上的升学教育模式,转变用升学来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包括在配置高中和高等教育资源过程中取消学校的等级、身份,重视把每一类教育都办好,让所有教育都给学生有价值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学校才会关注学生接受合格的义务教育、完整的高中教育,防止学生或是承受应试化了的教育,或是被边缘化(城市学校教育的应试化问题比农村学校更严重,边缘化问题比农村学校要好一些)。但遗憾的是,我国社会,还普遍认为只有维持目前的升学评价制度,把学生的成绩(考分)和优质高中资源(普高中的重点高校、示范高中)、优质大学资源(985、211等学校)对应起来,才能给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

  可是,大家没有想过,这种教育模式,能改变多少农村孩子的命运?在全国范围内,能进985高校的学生只有2%,能进211高校的学生只有5%。其余的学生呢?对农村学生,考上普高才能有机会进好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其结果必定是,随着普高梦破灭、大学梦破灭,教育对他们来说就变得没有意义。

  我国城市基础教育,其实也是升学导向,存在和农村基础教育一样的问题。不同的是,城市家庭普遍家庭经济情况更好,且更重视教育,加之孩子上学比较方便(城市也有撤点并校,但撤点并校对城市孩子上学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小)因此,不会在小学、初中阶段孩子成绩差的时候,选择让孩子辍学。通常来说,除非家庭特别贫困,指望孩子马上参加工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城市家长会送孩子读完高中。

  另外,城市家庭的选择空间也更大,有的家庭对公办学校教育不满,会主动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高中以及高中以下的低龄留学人数近年来急剧增加),甚至选择在家上学。还有的家庭,如果孩子成绩差,也会选择送孩子出国,或者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一些非学历的中外合作培训项目(可获得国外文凭)学习。

  在我国大城市,中职教育的萎缩情况比农村地区更严重。以上海为例,2016年上海初中毕业生报考人数为7.51万人,参加招生录取人数为7.37万人,其中7.28万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录取率为98.72%。其中,普高录取5.19万,中职录取为2.09万,普高比例为70%,中职比例不到29%。未上高中(包括中职)的学生,主要选择出国留学、初中复读,以及上民办机构举行的高中国际班(没有高中学籍)。

  以升学为导向的基础教育,不但会制造农村地区严重的辍学、问题,也从根本上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就是顺利以高分考进名牌、重点大学的学生,也缺乏创新创造能力,而且因应试压力,有大约20%的名校新生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少学生进大学后失去奋斗目标和动力。这样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