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健康生活> 文章内容

孩子持续学习的动力其实源于生活和常识

※发布时间:2019-7-27 2:21:3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薄熙莹黄菊自杀真相我问过周围孩子一个问题,你知道馒头是用水稻还是用小麦做出来的呢?十个里面,有八个小朋友不知道。

  对于现在的孩子,我们一边赞叹着他们的知识丰富,一边又深深地感觉到他们的,没常识。我们想带孩子们看大大的世界,可是孩子们却越活越狭窄,知识来源越来越单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些识物卡片,教孩子认识一些蔬菜和水果,其实拿到实物,让孩子用眼、鼻、舌、耳、皮肤等多种感觉器官来感受这个物品,不是更好吗?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教育呀。我们的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

  有一个孩子这样回答:“马铃薯,洋芋,山药,我妈妈小时候吃过生的土豆呢,是前一年没挖完留在土地里,长苗的才能吃,脆脆的,甜甜的,挖到了像中一样。”

  从这个孩子的回答中,你有没有感受到教育的摩擦作用呢?家长把自己的这些童年美好的经历,与孩子的童年相互糅合,这就是传承,一个之间的感情纽带就这样结实地扣在了一起。

  一些我们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请家长们也不要放过,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稍远一点的巴黎圣母院着火事件,这个话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当时网络上随时会蹦出来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各种信息,向我们普及着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各方面的知识,从艺术到人文、从科学到等等,还有巴黎圣母院的全景VR。热点期间,信息那个集中,我们都不需要花太大力气去找资料了。

  娃看到这些信息之后,从最开始于问“为什么着火”,再到用彩窗磁力片来搭建巴黎圣母院,最后他会主动翻看一些建筑的书,比如《伟大的旅程:一生必看的103个建筑》,有时候看到一些建筑,他还会用巴黎圣母院来评判那个建筑。巴黎圣母院已经成为孩子思考的一个支点。

  最近的一个热点事件就是垃圾分类。其实学校对于这个话题常重视的。列入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学校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热点,最近这段时间,我娃的学校带着孩子们做了好多关于垃圾分类的活动。腾讯也推出了一个垃圾分类的一个小游戏“垃圾分类大挑战”。

  所以呢,当全都在帮助孩子学习一件事情的时候,咱们为何不趁机来把个知识拿下呢?这就是顺天时。

  不光是热点,生活中,咱们习以为常的一些东西,其实对于孩子就常新鲜的刺激。当孩子们知道了生活的常识之后,就可以用常识进行推论,举两个例子:

  例子一:在古希腊的时候,人们就猜测:在地球的南边,应该也有一块。因为古希腊人认为:如果只在北边有块陆地的话,地球会不会因为不平衡就歪了呢!

  就是这样一个很天真的猜测,让他们认定在地球的南端一定有个陆地。于是从古希腊之后,特别是航海时代以来就开始不断寻找:“南端的陆地到底在哪里?”

  例子二:我们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会看到动物在翻垃圾吃,它们为什么会翻垃圾吃呢?因为人类有剩余的食物呀。那在很早很早以前,是不是也有动物在人类居住的附近翻垃圾吃呢?六畜又是怎么被我们驯服的呢,为什么人类会有剩余的食物呢?

  用一个很日常的现象,再加上孩子的好奇心,不断地追问,孩子们的思考就会越来越深入。所以,对孩子的提出的疑问,我们一定得躁起来,调动全部资源,跟着孩子一起摇摆。

  对于那种瞬间燃起的兴趣之火,作为家长,我会煽风点火。孩子听了我写的故事之后,对泰坦尼克的兴趣非常浓。其实那个时候已经用不着我煽风,孩子主动要求我给他买关于“泰坦尼克”的书。我给他买了下面这些书:

  他知道有泰坦尼克的电影,就让我陪他看泰坦尼克的电影,开头看得还挺好,就是中间有些不耐烦,他总会问我,怎么还不沉船呢?(突发状况是,孩子问我,为什么她要衣服呢?我的回答是,他们觉得身体很漂亮。这个答案孩子很满意)

  他还会用积木搭建自己的豪华游轮,设计各种功能。(积木真是个太好的玩具了,孩子接受到了什么新知识,总会想用搭积木这种方法输出)

  知道泰坦尼克是被冰山划破之后,他又开始于建造破冰船。冰山是怎么飘过来的呢?又和“海底小纵队”里的洋流联系了起。

  因为泰坦尼克,孩子对于冰山有了兴趣。我带着他看了BBC纪录片《冰冻星球》第七集《履于薄冰》。因为投其所好,他好好地表扬了我一通。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因纽特人的故事,也可以他看看这个纪录片。

  可以说,泰坦尼克就是一个知识的联结器,也是孩子思考的又一个支撑点。以泰坦尼克为依托,各个学科的知识在孩子的大脑里连接在一起,我能够感觉到围绕着泰坦尼克,孩子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这些知识,孩子想要忘记,恐怕会有很大的难度。

  我做过的最疯狂的点火花事件就是,带着孩子去天津看了一次展。其实仔细想来,也没多疯狂,不过就是以娃之名,自己去看了一次展。陶行知先生说过了,“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摩擦摩擦,教育的火花。

  以孩子的日常生活,还有兴趣为依托的学习,其实就是跨界学习。这种学习可以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整合到一起去教,而不是泾渭分明地分成语文、数学什么的。

  “美国俄勒冈州有个学校叫King Middle School,国王中学,是他们州比较差的学校,考试成绩属于后三分之一那种,学校也是坐落全州最穷的小区之一。

  “后来来了一个新校长,叫Michael McCarthy,他采用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叫“舰队学习”,就是跨界学习给常态化了,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舰队,去做各种项目,比如初一的学生制作一张关于频临的动物和植物的CD,里面既有生物学,也有计算机技术,还锻炼写作能力,当然还有爬山、涉水、摄影、摄像,以及与当地社区各种不同机构、不同的人的沟通能力,甚至连配乐都是他们学生自己演奏的,动物植物的图也是他们自己画的。

  “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各种不同科目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学生能够发现这些知识其实都是相互之间有紧密联系的。最重要的是,这才是生活本身。”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就是为了学习,但是这些孩子们呢,他们是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这样,孩子们会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也更牢了。重要的是,从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孩子自然就会运用到生活中去。

  这个学校后来怎么样了呢?之前考试排名是在他们州的后三分之一,跨界学习之后,排名在前三分之一了。

  从生活中学习的方式,了孩子的认知顺序。孩子的认知顺序是从身边到外围的,通常都会从“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周围是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已经,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学习,会有什么好处呢?当孩子们知道,一个如此平凡的东西背后,竟然有这么多奇妙的知识,真是太有趣了。好奇心就产生了,敏锐感也有了。

  相反,假如先知道了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之后,再看到平凡的事物,会不会产生这样的心态,“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呢?”接着就失去了。

  其实身边再普通的事物,背后都有很有趣的故事和学问。就比如开头提到的问题:“馒头是用什么做的?”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究的东西太多了:水稻还是小麦?他们长得有什么不一样?生长有什么不同?南方人为什么爱吃大米,北方人为什么爱吃面食?馒头是怎么制作的?从一个馒头讲到农作物再到饮食文化等等……

  当我们让孩子看到这些普通事物背后都有如此丰富绚丽的文化和知识的时候,孩子才能逐渐燃起对身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妈妈,那扇子有什么故事吗?妈妈桌子椅子是怎么来的,什么年代有的?妈妈,我们用来刷墙的油漆是到底是什么呀?水龙头里的水从哪里来,又流到哪里去了呢?”

  世界很大,孩子们要知道的事情很多,可以先把孩子们身边的那些事情,为孩子们楚。比如,我是谁,我身上有什么神秘的地方,我从哪里来,我生活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都有些什么东西,天气怎样,有什么动植物等等。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东西,都需要正确地、严谨地给孩子讲述出来。

  因为这是孩子们以后思考问题的依托。认识身边的事情,才能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兴趣,对世界产生探索的。

  不只是远方的故事才是故事,不只是远方的风景才是风景,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和世界的连接器。

  【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财成国际

关键词:生活常识内容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